第十一届全国书市举办的几天里,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甚是热闹,出版社、书店,编辑人员、销售人员,卖书的、买书的,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,最后是“胜利”闭幕。
然而,热闹之后,不禁冷静沉思:这种类似赶大集的书市、订货会,到底收效如何?我们投入多少,收获又是多少?
图书看样订货会相对“隔山买牛”单订货是一个进步。看样订货成功地解决了订货的盲目性这个问题,然而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那就是交易成本过大。出版、发行单位大量人员的各种费用,算一下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!
图书订货作为一种经济行为,是必须考虑成本的。像书市、图书订货会这样高的交易成本显然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。那么,有没有一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交易方式呢?有!这就是网上订货。它的成本很低,只需要一台上网的微机;它方便快捷,出版单位可随时把新书发布到网上,发行单位可随时根据需要订货;它能给发行单位提供尽可能多的订货信息,出版社或电子中盘可以在网上为发行单位提供图书封面、内容简介甚至一些章节。
图书的网上订货不仅是必要的,而且是可能的。作为最适合电子商务的商品之一,图书有固定的定价,只需确定发行折扣即可,对图书本身不用讨价还价;仓储与运输都很方便。
在中国,发展网上订货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,那就是全国的新华书店是一个庞大的连锁系统,如果建立一个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网站,图书的储运、资金的结算等都是非常便利和容易的。但是,令人遗憾的是,网上订货在我国发展非常缓慢。那么,是什么阻碍了网上订货在我国的发展呢?除了我们的守旧,我们对传统工作方式、生活方式的过度依恋,还有深层次的体制方面的东西。第一,由于我们所有的出版单位和绝大部分的发行单位都是国有单位,他们在交易过程中是不太计较成本的;第二,“赶大集”式的订货会给出版社和书店一部分人带来利益。所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阻挠我国网上订货发展的根本原因。所以,在目前出版业想一步走向电子商务是不现实的,但是我们要争取它的早日到来。
同时,图书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。比如中国图书网上订货在资金流方面受到一次结算额不得超过1万元人民币等等的限制。但是,这种客观限制是可以改变的(例如一次结算额的限制就可以与银行谈判)。
当然,我并没有完全否定书市、图书订货会的作用。他们不仅为出版与发行单位之间的订货提供了桥梁,而且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。所以,“赶大集”也有存在的必要,只是它的功能要变,次数要减少。在西方发达国家,网上订货已有了很大发展,而法兰克福的博览会却越开越旺。与我国书市、订货会不同的是,法兰克福博览会的功能主要不在于订货,而在于交流信息与感情。所以,我国的书市与订货会,最好与图书博览会一起搞,这样不仅现在就可以减少一些交易成本,而且在未来可以把订货功能逐步转让给电子商务,最后主要保留“博览”功能。那时,图书的交易成本就会真正降下来,而网上订货的缺点与不足可以由每年少量的图书博览会来补充。